昨天,文三路站在完成車站最后一塊底板澆筑之后,正式完成主體結構施工,至此,杭州地鐵三期建設所有車站主體結構全面完工。
從武林廣場一路向西,西湖和西溪獨特的山水稟賦成就了杭州的城市底色。而城西文教區更是杭州城西的策源地,人文淵藪。這里分布著九蓮新村、花園西村等老小區,還聚集著杭州重要的電子產品交易市場,因而這一帶不論是人流抑或是車流,從早到晚都是忙忙碌碌。
文三路站就位于如此忙碌的文三路口,作為機場快線與10號線的換乘站,總面積達到21000多平方米。
不同于大多數車站的主體結構施工,文三路站基坑采用蓋挖逆作法。所謂逆作,就是指車站結構自上而下完成土方開挖和邊墻、中板及底板,挖一層做一層結構。這個非常規操作相當于造房子時,地基還沒完,先把房頂建好了。接下去,用40多米的柱子來進行支撐,留幾個小口,再一層層往下挖。
整個文三路站一共設有23個出入口,每個出入口僅約24個平方米,抓斗就像一只大手,要在這個口子里一點點把渣土抓出來。
除了使用蓋挖逆作法施工,文三路站的管線遷改,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。杭州地鐵部門測算過文三路的交通斷面流量,高峰期流量達到1200多人次,如果用顏色來表示,那就是紅到發紫發黑,光是前期的管線遷移就花了一年時間。
在遷改時,文三路站幾乎遇到了所有類型的管線,甚至還有不少管線因為年代久遠,一時很難找到產權單位。要知道管線可不是說遷就遷,每一條管線背后,都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居民的生活保障線。更重要的是,每一次管線遷改,都要配合完成一次甚至多次交改,光是需要提前審批的大型交改,就達到57次,文三路站的最高紀錄是7天進行6次交改。
為了不讓文三路斷流,杭州地鐵在進行頂板施工的過程中,將文三路和學院路路口分成ABCD四個象限,每一次施工所有的設備都需要重新入場和退場,光這個路口的施工就涉及交改20多次。
目前,機場軌道快線所有車站主體結構施工全部完工,東段(靖江站-御道站)率先完成熱滑,其余各段正在同步進行鋪軌、機電安裝和車站裝修施工,預計在今年7月具備通車條件。屆時,杭州地鐵也將實現516公里建設目標,鋪就一張密度更高的城市軌道交通線網。每日商報訊(作者:通訊員 丁嵐 記者 潘婷婷)